为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激发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12月20日周五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经典诵读分享大会在南湖书院党员活动室拉开帷幕。此次大会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潘燕精心策划并主持。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来自2024级通信工程卓越12班的杨浩同学,杨浩同学分享的是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经典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杨浩同学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指出该书中对群体进行了定义,指出群体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一群人,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聚合,即心理群体,同时分析了群体的心理特征:1.群体智力低于个体智力,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其思想和感情在形成群体后会发生深刻变化;2.群体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不是理性,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3.群体行为往往极端化,倾向于采取极端措施;4.群体具有保守性,倾向于维持现状,并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随后,杨浩同学还列举了“昆明游客夜爬东川区大牯牛山纵火烧山事件”“无锡蛋糕店老板被造谣猥亵女童案”等真实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群体中的个体在失去自我意识后,会受到群体情绪的驱使,从而产生盲目的、冲动的行为。因此,杨浩同学提醒在座各位同学,在面对群体行为时,应保持理性和冷静,避免被群体情绪所左右。

第二位分享的是来自2024级通信工程卓越12班的杨静颜,杨静颜同学分享的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共同撰写的一本心理学自助书籍——《被讨厌的勇气》,杨静颜同学在汇报过程中详细分享了该书的四个主要观点,包括自我接纳、自我改变、直面恐惧、人生的课题。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而否定自己,要勇敢地接受自己,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否定或者批评而退缩,积极展开自己的人生话题。在汇报结尾,杨静颜同学还为在场的同学解读了她感悟最深的句子:1.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2.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并借此鼓励同学,不要总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过去,要勇敢地面对现在的自己,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分享结束后,潘燕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展示表示认可和鼓励,并针对其分享内容进行了点评,潘燕老师指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积极适应社会规则、融入群体或组织是生存发展的必要,但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主性,不要被群体引导做出极端和非理性的行为,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乌合之众”。相反地,要做“意见领袖”,变成一个独立的生物,拥有独特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模式,基于此,才能更好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

活动第二个环节,由潘燕老师进行经典著作分享,潘燕老师分享的不是一本高深的学术型图书,而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青年辅导读物——《读马克思主义就对了》,在分享开始之前,同学们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潘燕老师首先对马克思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潘燕老师说,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曲折,年少成才,家境优渥,爱情美满,不仅找到了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人:一生挚爱燕妮小姐和一生挚友恩格斯先生,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蒲鲁东,黑格尔等前辈的肩上,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完成了他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潘燕老师总结,马克思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且持之以恒,笔耕不辍从未放弃,值得同学们学习。其次,潘燕老师重点对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逐一讲解,主要包括“什么是民主?”“我们还是无产阶级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是教条”。潘燕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经典而不是教条,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与时俱进的,它在中国和俄国都诞生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体,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终结,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资产阶级通过经济全球化向各国转移了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病毒肆虐等问题,资本家也通过各种社会福利保障工人的生存境遇,但是资本并没有改变我们的阶级属性,我们褪去了职业赋予我们的光环之后,我们依然会陷入经济危机,因此中产阶级是不稳定的,无产阶级才是我们最稳定的状态,不能忘记或者害怕阶级斗争,丧失斗争精神,成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附庸。

活动最后,潘燕老师向分享的两位同学进行了授书仪式,同学们纷纷表示会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潘燕老师还鼓励了会上的其余同学,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举办下去,成为异科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对阅读的热爱,通过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要学习在书中拮取有用的内容,提高读书效率的同学,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

本次经典阅读分享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阅读成果和心得的平台,也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更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和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学生们之间的阅读氛围将会越来越浓厚,更多的学生将会在阅读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撰稿:潘燕
摄图:陈泓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