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3月28日,全生异科导师潘燕联合鱼城书院,带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一异科学生与其专业学生共36名赴重庆大轰炸遗址群“六·五”隧道惨案遗址开展爱国主义实践学习活动。

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1941年6月5日,日军对重庆发动长达5小时的空袭,导致较场口隧道防空洞内数千避难民众因窒息、踩踏不幸遇难,成为二战期间全球著名的惨案之一。通过实地参观,师生们深刻感悟抗战时期重庆人民的英勇抗争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下午3时,师生们抵达位于渝中区磁器街的“六·五”隧道惨案遗址。这座深藏于现代都市下的防空洞,是1941年6月5日日军无差别轰炸导致数千平民伤亡的历史见证。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空中屠杀”“悲壮隧道”“不屈之城”三大主题展区。

“六·五”隧道惨案是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承受苦难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展区内,“为民族生存而抗战到底”字样的牛角火药筒、“抗战到底”青花瓷罐、各种样式的防空洞入洞证、遇难者名单、遗物和大量影像资料,无声诉说着那段惨痛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的实景,才真正理解‘惨案’二字的重量。潘燕老师带领同学们分别重点参观了遗址陈列《国民公报》原始报道、幸存者口述档案等,在模拟防空洞中,同学们似乎在躬身进入狭窄的隧道遗址,切身感受当年民众的恐惧与坚韧,有同学表示感慨,“当代青年虽无需直面炮火,但科技竞争、文化博弈等‘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需要吾辈奋勇担当。”

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六·五”隧道惨案旧址每年接待超10万参观者。工作人员展示留言簿,泛黄的纸页上布满稚嫩笔迹:“原来课本里的‘众志成城’四个字,是血与火锻造的”“我要把今天的雨水和感动,写成历史课的PPT”,同学们都深受感动,并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八十多年过去,山城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六·五”隧道惨案遗址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始终警醒后人珍视和平、自强不息。
此次实践学习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不少同学表示,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返程途中,潘燕老师总结道:“隧道惨案是刻在重庆人骨子里的痛,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你们笔尖的每一道题、脚下的每一步路,都在续写民族复兴的篇章。

撰稿:潘燕
摄图: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