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三提三创"主题年活动要求,5月27日下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信息技术教研室举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会。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冯文果主持,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重庆移通学院教师行为规范》等文件,并邀请高勇、周海波、卢华江三位教师分享育人经验。活动通过"制度学习+案例分享+专业研讨"的形式,推动师德建设与教学能力双提升。
制度学习:筑牢师德底线
冯文果老师带领全体教师重点学习了《重庆移通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并结合学院实际,对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提升、师德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全体教师要始终坚持“权责对等、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冯老师指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教学三提三创”主题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全体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努力实现“提质量、提效能、提水平,创特色、创品牌、创一流”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教师不仅要避免收受礼品等显性失范,更要注意隐性失范行为。"他特别提醒,"比如老师在课上玩手机、在课堂发表不当言论等,都会被记入师德档案。"与会教师现场签署了《师风师德承诺书》,承诺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榜样引领:平凡岗位见真章
高勇:
"备赛期间,我的实验室总是全院最晚熄灯的。"带过多届TI杯竞赛的高勇老师,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值班表——上面记录着近三年136个通宵指导的夜晚。他随身携带的"急救包"里,除了焊锡松香,还有胃药和能量棒。"有次比赛前夜,学生把主控芯片焊反了,我们连夜用热风枪抢救,最后不仅拿了奖,还总结出《焊接防呆手册》。"最让学生感动的是他的"错题银行":收集历届学生比赛中的典型失误,分类标注"短路型""开路型""玄学型"。"现在备赛第一课就是参观'事故博物馆',效果比说教好十倍。"


周海波:
"曾经我觉得教编程就是教语法,直到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人生该怎么debug?'"教授Python课程的周海波老师,分享了他从"技术控"到"引路人"的转变。他在课堂中设计"代码错题本",要求学生不仅修改bug,还要写下错误原因。"有学生写道:'这个空指针异常就像我总逃避的人际关系',我才意识到编程课也可以是心理课。"
在教学过程中,周海波老师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动态调整教学内容。2024年春季学期,针对学生反映的“算法理解困难”问题,他新增“可视化编程”模块,采用动态流程图演示算法逻辑,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提升15%。


卢华江:
拥有多年企业经验的卢华江老师,将工程质量管理方法融入单片机教学。他推行“PDCA循环”教学模式,每节课按“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代码调试-验收改进”四环节推进,课前通过问卷调研学生知识盲区,课后形成《课堂验收报告》。在2024年《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针对学生反映的“定时器配置困难”,他新增三维仿真演示环节,并记录教学日志:“第三组学生因中断优先级设置错误导致程序卡死,需增加‘故障树分析法’教学案例。”
他坚持“毫伏级严谨”标准,要求实验报告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并亲自示范示波器探头校准。学生评价其“像质量工程师一样抓细节”,卢华江回应:“严谨不是苛责,是工程师对职业的敬畏。”

专业赋能:师德建设与"三提三创"同频共振
为落实学校“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育人质量、提炼办学特色”要求,智能信息技术教研室启动师德师风专项行动:一是实施“双师日志”工程,教师需同步记录专业教学与品德引导案例;二是推行量化师德评估,明确课后答疑响应(<2小时)、作业批注(每份≥3处)等标准;三是开设“5G+师德”工作坊,每月组织校企导师研讨产教融合中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算法偏见规避,推动师德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师德不是独立赛道,而要与专业教学'频分复用'。"冯文果老师用通信术语强调,"就像5G网络既要传输速率,更要保证安全,我们既要教技术,更要育人格。"
撰稿:史欣雅
摄图: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