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大学生“返家乡”建设工作,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组织号召,于2月1日正式启动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至近日圆满收官。本次“返家乡”双校区共参与1200余名学生,其中彭琅绮同学在内21名同学获评为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翁焰、段沛言老师获评为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这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返家乡”活动的又一新砖瓦。

【高度重视,广泛动员】
为确保寒假“返家乡”能正常运行,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通过召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动员大会,详细解读了本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的主题、目的、形式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负责此次“返家乡”的工作人员利用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平台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形式多样,实践丰富】
本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形式多样,涵盖了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科普宣传、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深入家乡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等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参与“云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精心准备课程内容,从“科普”“美育”“健康”三个板块出发,得到了广泛的参与与积极的反馈。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广泛的赞美。



【素质提升,展望未来】
通过本次“返家乡”活动,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更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展望未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引领通信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用奋斗书写青春,展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返乡引路人,助力青春行】
2023级 彭琅绮同学:
春运虽忙,但爱让旅途更温暖。作为北站“站小青”志愿者,我穿梭在北站各个地方,目睹过赶车旅客的焦灼,也触碰过无数平凡却动人的瞬间。通过本次重庆北站春运行动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在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让我真切地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是能够跨越一切障碍的。所谓“年味”不仅是团圆,更是陌生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善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感动与使命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事业当中,从车站到社区,从线下到云端,用实际行动持续传递爱与温暖的强大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微光成炬”的温暖人间美好与善良,愿以青春之名,永远做温暖归途的点亮者。

2024级 冉红杰同学:
参与大学生乡村振兴传播红色革命文化返家乡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实地走访了许多革命老军的家,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一般,而即使战火年代已经过去,年迈的老军战士也能将过去的经历详细描述出来,那段历史已然深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让人难以忘怀。同时也亲身感受参观了红色革命遗址,深刻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魅力。
展望未来,我希望继续投身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传播事业,让红色文化在乡村大地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4级 徐健蓉同学:
寒假有幸参与了“返家乡”云支教活动,此次活动我收获良多,内心也充满了感慨与期望。
回顾本次活动,通过云支教与孩子们进行网上授课学习,我得到了新的成长。云支教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孩子们积极参与,更让我收获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珍惜这次活动经历,也深刻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今后,我将积极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服务,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

撰稿:张福强 曹智翔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图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