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响应这一号召,2025年7月4日清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忠县文化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传承之旅,深入探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矮人舞。通过开展观演访谈、学矮人舞等活动,以青春之力助力非遗传播。

在忠县文化馆,团队成员们有幸邀请到了矮人舞的传承人熊海双老师以及舞蹈老师李向东老师。熊老师和李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并详细讲解了矮人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舞蹈特色和文化内涵。李老师介绍,矮人舞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在劳动间歇为休息取乐而创造的舞蹈,其最大的特点是舞者需蹲着跳,头上罩着箩筐,箩筐上还会搭上布条或红绸,肚皮成为展现舞蹈感情的主要载体。队员们被这独特的舞蹈形式深深吸引,认真聆听着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讲解结束后,队员们来到排练厅。在排练室里,李老师与熊老师默契配合,为我们带来一场沉浸式的矮人舞教学。排练过程中,李老师耐心细致地分解每一个动作。从矮人舞标志性的屈膝蹲步开始,抬手、扭腰、摆胯,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李老师的演绎下充满了灵动与趣味。我们逐渐掌握了要领,原本略显笨拙的动作也变得流畅起来。队员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一整天的刻苦训练,队员们也逐渐掌握了矮人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并完成了一段舞台演绎。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矮人舞,队员们还对熊老师和李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熊老师表示,矮人舞是忠县的文化瑰宝,但现在会跳矮人舞的人仅有十多人,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他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和学习矮人舞,也期待队员们能够运用AI赋能矮人舞,继续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队员们听后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矮人舞。


此次三下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矮人舞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这份对非遗的热爱与担当,积极投身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让矮人舞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绵延不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撰稿:王婷
图片:蔡涛、李硕
编辑:蔡涛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