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指示精神,响应“创新传播手段,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号召,2025年7月6日,重庆移通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智链忠韵青衿队开展“非遗双轨探访行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技术赋能传统,探寻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路径。
【匠心守艺,定格腐乳之魂】
晨曦微露,实践队深入忠州腐乳酿造有限公司跟随豆腐乳工作人员唐老师,全程记录从精选豆源、古法磨浆,到精准控温发酵、传统腌制等十二道繁复工序。并且唐老师还告诉我们:“豆腐乳的精髓在于‘三分做,七分养’,经过12道手工工序后,需在陶坛中自然发酵180天以上。”关键工艺参数被精确标注,本地居民世代相传的食用方法也整理成特色食谱。镜头内外,一块块豆腐乳的诞生,承载着时间的味道与一方水土的智慧。


【云端赋能,香飘万家】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架起直播设备,化身“非遗推荐官”。直播间内,忠州豆腐乳的醇厚底蕴被娓娓道来——从生态原料选取、独特发酵工艺,到屡获殊荣的品质认证,其独特风味跃然“屏”上。志愿者们还巧妙融入“忠”文化内涵,直播过程中更是加入忠州非遗矮人舞为在场的所有人加油助兴,使得每一笔订单不仅是商品交易,更是文化认同的传递。



【聆听号子韵,歌唱川江情】
下午时刻,实践队踏入忠州文化馆,陈馆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川江号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带领大家重温了纤夫们与险滩激流搏斗的场景。他介绍道,川江号子起源于船工们为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而产生的劳动歌谣,是长江流域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真实反映了川江流域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随后,大家还体验试唱了川江号子,感受着号子中蕴含的力量和激情,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


【传承有径,振兴可期】
至此,忠县非遗的活态传承再添青春注脚。他们用镜头定格千年匠艺,用直播架设文化桥梁,让深巷酒香飘向云端,使方寸腐乳浸润万家。展望未来,他们将怀揣着对非遗的赤诚热爱与坚定使命,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他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担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让矮人舞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他们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撰稿:张恒瑀
图片:单建琴、何文静
编辑:蔡涛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