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在重庆市万里镇路孔古镇开展了一场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全队15民同学在麻饼非遗传承人赵嬢嬢,叶儿粑非遗传承人李春丽,麻花非遗传承人赵明虎的指导下亲自体验非遗的制作流程感受非遗魅力。这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品尝到非遗的美味,同时同学们更加了解非遗背后的秘密。
仙茅叶的清香还萦绕指尖,今天在万灵镇的叶儿粑制作体验,是一堂生动的非遗课。从反复清洗叶片上的绒毛,揉到二两米时感受颗粒渐融的细腻,再到跟着李春利老师学捏褶——指尖稍重便会露馅,力道不足又难成型,才懂这"皮包馅满"里藏着几十年的功夫。蒸笼掀开时,白雾裹挟着叶香与米香扑来,那一口温热软糯,是手作的温度,更是传承的味道。原来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揉面、包馅的重复里,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廖洁龙

清洗仙茅叶时,李老师说:“叶片要新鲜,绒毛得洗净,不然会涩。”这句叮嘱像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非遗的理解。和糯米粉时手腕发酸,包馅时总捏不紧边,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拇指推、食指收”,指尖的老茧蹭过我的手背,那是岁月磨出的技艺印记。当自己做的叶儿粑在蒸笼里渐渐鼓胀,忽然明白:非遗的珍贵,不在“古老”二字,而在一代代人耐着性子,把寻常食材变成文化符号的坚守。这堂课教会我的,不只是手艺,更是对“慢”与“专”的敬畏。——黄蓉

今天我们去体验了制作非遗小麻花,当指尖触到温热的面团时,带着麦香的韧劲在掌心慢慢舒展,忽然懂得了老手艺里藏着的耐心。切条要匀,扭花要巧,细细的切条在手里转着圈时,仿佛在和祖辈的手法悄悄对话。
当芝麻撒下去的瞬间,香气“噗”地漫开来,混着油锅滋滋的声响,是最实在的烟火气。
这让我明白,原来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揉进日常的温度。亲手体验过才知道,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藏着的都是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胥亦婷

今天我们在万灵古镇非遗张粮粮千层麻花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且我们也参与非遗张粮粮千层麻花制作,是一场奇妙的非遗体验之旅。采访时,听传承人讲家族守护手艺的故事,那些关于坚守与传承的过往,让我对“非遗”二字多了敬重。动手环节,揉面时感受面团从生硬到柔韧的变化,面团压片切条搓条拧花时,才懂这看似简单的造型,藏着无数次练习的默契。
在麻花炸制时,油香裹着面香升腾,看着麻花变得金黄酥脆,成就感满溢。这一趟,不仅尝到香甜麻花,更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明白传统手艺是先辈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以行动去延续,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继续飘香。——刘惠琳

探寻荣昌非遗,夏布扇与麻花带来别样感悟。夏布扇以苎麻织就,经选竹、制骨、上百次打磨等繁复工序,扇面纹理独特,绘上书画更显雅致,是实用与文化的融合。
麻花则藏着舌尖匠心,优质面粉经和面、搓条、控温油炸,成就酥脆香甜,是市井烟火的味道。
如今,它们面临工业化冲击,却在匠人与政府努力下,以创新延续生命力。这次接触,让我体会到非遗的厚重,更懂传承的意义。——李小建

古镇斜阳里,折扇开合间藏着光阴的褶皱,麻花滚油中翻涌着烟火的传承。赵明虎师傅指尖的竹篾游弋如笔,在扇骨上勾勒出的不仅是花鸟,更是“老手艺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执着——这与共产党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原是一脉相承。
麻花面团在掌心千揉百搓,红色基因在岁月中反复锤炼。正如郑板桥所言“千磨万击还坚劲”,非遗技艺的存续,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像革命先辈守护信仰般,以匠心为炬,让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依然灼灼其华。指尖的温度,揉进的是手艺,更是薪火相传的担当。——王卿

撰稿;廖洁龙 黄蓉 刘惠琳 胥亦婷 李小建 王卿
拍摄:王卿 孙睿莹 曾艳茜 冯雪娇
编辑:王卿
复审:单建琴
终审: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