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倡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024级通信工程卓越13班余佩芸同学积极响应学校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于7月10日奔赴武隆区芙蓉街道中鱼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了为期 42 天的实践之旅,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挥洒青春汗水,助力家乡发展。
【深耕基层党建,筑牢组织根基】
实践初期,为摸清村党组织运作模式,余佩芸同学逐页查阅档案,详细标注每个岗位的成员姓名与具体分工,最终形成一份清晰的《村党组织工作流程手册》。同时,余佩芸同学还承担起了党员信息台账整理的任务。面对厚厚的一叠资料,余佩芸同学没有丝毫懈怠,首先对现有台账进行全面梳理,检查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对于存在缺失或错误的信息,余佩芸同学及时与相关工作人员沟通,逐一核实、补充。经过不懈努力,党员信息台账更加规范、清晰,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余佩芸同学还利用工作之余,对党群服务中心的书籍进行整理和研读并将书籍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摆放,方便村民和工作人员查阅。在研读过程中,余佩芸同学重点学习了关于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聚焦政策宣传,架起惠民桥梁】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各项政策,余佩芸同学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的任务。为让村民真正听懂、用好政策,余佩芸同学提前做足“功课”: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扶持、人才补贴等条款,转化为“种果树能领多少补贴”“年轻人返乡创业有啥支持”等村民关心的问题;将农村医保的缴费标准、报销比例等,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准备就绪后,余佩芸同学随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在院坝里、田埂上,用方言向村民一一讲解。遇到年纪大的村民,就放慢语速、反复解释,比如帮村民李大爷理清住院报销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余佩芸同学还特意写了一张纸条,把所需材料一一列出来交给大爷,并告诉他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随时来问余佩芸同学。通过宣传,村民们对各项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以微末之力,赴乡土之约】
此次为期 42 天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余佩芸同学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作为一名大学生,返家乡实践让余佩芸同学有机会回到家乡,深入基层,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在中鱼村的实践中,余佩芸同学所参与的各项志愿工作,不仅为村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未来,余佩芸同学也会继续积极参与返家乡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撰稿:余佩芸
摄影:蒋娟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