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完满教育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全生异科导师】青春脚步镌刻红色记忆——异科导师何林组织开展清明徒步祭英烈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次数:

4月2日,清明时节的合川区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前,22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身着深色衣服,以徒步的独特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场由重庆移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林老师发起、联合立石子社区共同组织的"异科共育·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展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徒步寻访:用脚步丈量历史温度

中午12时,师生队伍从学校出发,春日的阳光穿透薄雾,沿途何林老师讲述了"红岩精神"与合川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每一步都在触摸历史的温度。"通信工程专业张彪感慨道。队伍中,学生自发组织"革命诗歌朗诵"等互动环节,将枯燥的行军转化为沉浸式思政课堂。行至半程时,立石子社区唐小越表示:"看到大学生用脚步传承红色精神,我们仿佛看到了父辈的影子。"

纪念碑前:誓言与泪目交织的传承时刻

午后12:45,队伍抵达烈士纪念碑。在何林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向纪念碑三鞠躬,绕纪念碑一圈后,依次献花。“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学生们胸前的团徽辉映成章。

仪式上,何林老师以《从石库门到纪念碑:信仰的接力》为题发表讲话,强调"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纪念碑前,师生全体默哀1分钟,承诺将"把先烈的火炬举得更高"。

社区负责人讲述生命重量

立石子社区唐小越为学生们讲述1949年合川战役的细节:"张文瑞连127人,现在碑上只刻着78个名字..."唐小越一度哽咽地讲述让在场师生泪目。学生滕璇感慨到:"原来课本里的数字,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重量。"

唐小越介绍,此次活动开创了"校社联动红色教育"新模式。未来将建立"红色传承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烈士陵园维护、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形成"教育—实践—传播"的完整闭环。

朴素仪式引发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才是最生动的思政课!何林老师表示:将继续推进,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解构红色文化,通过实地走访还原历史场景,构建"线下徒步+故事讲述"的立体教育模式。

活动结束,何老师带队沿原路返回。这场历时3小时的红色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读懂了"清澈的爱"背后的深沉力量,更探索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路径——当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向田野,从课堂走向生活,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永葆青春。

师生体悟

站在烈士陵园的石阶前,看着学生们郑重地献上白花,我的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苍松翠柏间,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沉默伫立,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孩子们低头默哀的身影让我动容,他们或许尚不能完全理解“牺牲”的重量,但眼中闪烁的泪光证明:英雄的精神正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将永远铭记,正是这些无畏的逆行者,用热血铺就了通往和平的道路。愿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前行,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成长为守护正义、担当责任的栋梁之材。 

——全生异科导师 何林

烈士陵园行,感恩与成长的旅程!4月2日,我参与了人民公园烈士陵园的缅怀活动。筹备时,导师派我与同学踩点、规划,锻炼了组织能力。活动当天,导师全程关注,教我协调团队、察觉需求,还鼓励我自信面对挑战。敬献鲜花时,我深受导师专业素养感染。这次经历让我学会系统规划,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找到组织协调的作用,为未来职业打下基础,师生情谊难忘。

——2024级通信工程16班 林宇杰

文:何林

图:滕璇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