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完满教育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全生异科导师】传承非遗技艺,赋能社区经济——异科导师张瑾雯、谭月、杨梦雅开展“非遗进社区,青春助振兴”主题教育活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次数:

为深化非遗文化传承、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4月7日全生异科导师张瑾雯、谭月和杨梦雅带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20名学生团队在重庆市合川区久长街广场参加了“回味传统,共享叶儿粑”主题的社区文化美食节活动。活动以“文化体验+商业实战”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展演、互动营销与社区共建,探索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路径,助力老字号品牌焕发新生机。活动吸引大规模市民参与,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叶儿粑超800份,社群新增用户超200人,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上午10时,活动在非遗文化介绍与启动仪式中拉开帷幕。学生团队通过高清视频展播、现场工艺讲解、多口味试吃体验等环节,生动还原叶儿粑百年制作技艺。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健康饮食理念,向市民科普叶儿粑“零添加、纯糯米”的工艺特色;展区内陈列的蒸笼、老字号发展史图文展板,配合“清明尝春”主题布景,营造出浓厚的巴渝码头文化氛围。市民李女士感叹:“原来叶儿粑不仅是小吃,更承载着合川人的乡愁记忆。”

活动特别设置“盲盒猜口味”互动环节,将原味、豆沙、红枣等口味的叶儿粑装入定制盲盒,参与者通过味觉挑战赢取奖品。与此同时,团队推出“买十赠一”“线上集赞兑换”等促销策略,并同步开展抖音直播,实时展示现场盛况。

活动现场,学生团队按职能划分为销售、促销、后勤等小组,实现全流程实战操练。销售组由谭月老师带领,在散装销售中创新采用“口味混搭套餐”,据后续老板透露,单日销售额突破1000元;后勤组6名学生由杨梦雅老师带领,高效完成物资调配、库存管理与场地维护,保障活动顺畅运行。异科导师张瑾雯全程指导,并联动企业开展动态复盘:“从文化讲解的话术设计到促销方案的即时调整,学生们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提升了跨领域协作能力。”

活动尾声,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0余份消费者反馈,为产品改良提供数据支撑。易氏叶儿粑传承人彭洪表示:“学生提出的‘健康低糖系列开发’‘文创包装升级’等建议极具落地价值,我们将纳入产品优化计划。”张瑾雯老师指出,此次活动是校地合作“非遗进社区”系列的首场实践,未来将持续推动学科资源与地方文化IP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商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随着背景海报“百年工艺,自然馈赠”在暮色中缓缓收起,这场历时6小时的文化美食节圆满落幕。当非遗技艺遇见青春力量,传统美食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入百姓生活,书写着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新篇章。

师生体悟:

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独立优化促销策略,甚至主动提出‘非遗研学路线’创意,我深刻感受到实践育人的力量。他们用抖音直播、社群运营这些‘新工具’激活老字号的过程,正是跨学科教育最生动的注解。

——全生异科导师 张瑾雯

我原本担心学生缺乏实战经验,但他们的创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比如将叶儿粑包装设计成‘合川老街地图’礼盒,既保留文化符号又吸引年轻消费者。这种跨界思维正是老字号破圈最需要的‘钥匙’。

——全生异科导师 杨梦雅

我才发现市场营销不只是‘卖东西’——从设计盲盒游戏到分析用户画像,每个环节都需要跨学科思维的碰撞。当我们把叶儿粑的历史故事融入直播脚本时,弹幕里刷屏的‘文化自豪感’让我真切体会到,商业创新必须扎根文化土壤。”

——2024级人工智能专升本3班 黄展

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原本以为数据分析就是写代码。但这次活动中,我跟着团队走访社区老人,记录他们对叶儿粑口味的偏好,才发现真实的市场需求藏在‘人’的故事里。张老师说的‘用算法温暖传统’给了我新方向——未来我想开发非遗数字化体验模型,让技术更有温度。

——2024级人工智能专升本3班 潘晓平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