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同学们清晰了解社会实践档案填写的各项要求,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记录,4月2日12:00-13:00,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异科导师张淋炫、李姮在南湖书院声影活动室(110)为2024级人工智能专升本2班、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5、6班的同学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档案填写专题答疑活动。

张淋炫老师结合学校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从档案填写的核心要素出发,系统解读了档案填写的关键要点。她首先强调档案的核心价值,指出社会实践档案是记录学生社会参与经历、考核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完满教育学分的认定,需以严谨态度对待。
针对填写细节,张老师分步骤解析了档案填写的规范性要求:其一,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其二,强调填写态度,需秉持“真实、准确、完整”原则,杜绝虚假记录;其三,细化格式规范,要求档案须双面打印后手写记录,确保形式合规。
张淋炫老师还重点解读了档案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她结合典型案例说明,实践内容需真实反映活动经历,如参与“三下乡”需附实践照片、单位盖章等佐证材料,而讲座、献血等需明确标注为“非实践类活动”。此外,她提醒学生注意“志愿者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界定标准,避免记录混淆。

李姮老师则从操作层面补充了辅助材料准备要点。她展示了实践照片的标准格式(如本人出镜、场景清晰),强调了实践过程记录需包含“时间、地点、内容、成果”四要素,并建议学生通过悠学派APP实时上传实践日志,形成完整过程链
在答疑环节,同学们就档案填写中学生就“实践单位盖章流程”“多日实践活动记录方式”等问题踊跃提问,两位导师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逐一解答。李姮老师还特别强调:“社会实践不仅是学分任务,更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真实记录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未来求职的重要背书。”

本次答疑活动为即将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提供了清晰指引,体现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异科导师的精准指导,同学们对社会实践档案填写有了系统性认知,为规范、高效完成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生体悟:
从操作层面辅助学生完善社会实践档案,是我作为异科导师的重要职责。此次活动中,我尤为关注细节的落地性——例如实践照片的拍摄标准、悠学派APP日志上传的时效性等。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实则是培养职业素养的起点。当展示标准照片范例时,有学生感叹“原来一张照片也能反映实践态度”,这让我欣慰。我始终认为,社会实践是学生从“校园人”迈向“社会人”的过渡,而档案记录正是这一过程的缩影。答疑环节中,不少同学对“单位盖章流程”存在畏难情绪,我通过分解步骤、模拟沟通话术,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全生异科导师 李姮
作为全生异科导师,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档案填写答疑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规范”二字在实践教育中的重要性。活动前,我反复梳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的核心要求,思考如何将制度性文件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操作的具体指引。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档案的“真实性与规范性”——这不仅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尊重,更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见证。
——全生异科导师 张淋炫
这次答疑会彻底打破了我对社会实践档案的“应付式”认知。之前总觉得填表就是走流程,但张淋炫老师用“献血活动标注为非实践类”的真实案例,让我明白分类记录的重要性。最解决痛点的环节是“多日实践记录方式”的解答,老师建议按“目标-过程-反思”分段,既避免流水账,又突出个人成长。此外,悠学派APP实时上传日志的功能让我意识到,实践记录不应是事后补作业,而应是全程的积累。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掌握了填写技巧,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每一次实践真正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力?
——2024级人工智能专升本2班 刘静渝
作为刚接触社会实践的学生,我对档案填写充满困惑,甚至担心因格式错误影响学分。但两位老师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李姮老师关于“盖章流程”的模拟演示非常实用,尤其是如何礼貌联系实践单位的技巧,直接解决了我的社交焦虑。互动环节中,我提问“短期讲座如何转化为有效记录”,老师建议结合专业方向撰写反思,这让我发现,即使是小活动也能成为能力的展示窗口。现在,我手机里专门建立了“实践素材库”,随时保存照片和心得。这次答疑会像一盏灯,既照亮了填表的“技术路径”,也让我明白了社会实践的本质: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成长轨迹。
——电子信息工程2024级专升本6班 王建川
图文:李姮、张淋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