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6台身着大红袄、手执绢帕的仿生机器人以精准的“十字步”与舞蹈演员共舞时,传统秧歌的韵律与现代科技的节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这场引发32亿次讨论的人机共舞启示我们:科技与文化的对话,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5月7日下午2点30,异科导师何林和涂强组织异科学生在鱼城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秧BOT》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全民思辨工坊活动。


活动开始,何林老师领着同学们沿着三个维度展开这场文化解码:首先是技术赋能带来的文化新生,其次是人文关怀铸就的价值内核,最后是文明互鉴指引的未来图景。何老师讲到当智能算法遇见非遗秧歌,看似对立的二者实则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边是用激光扫描仪丈量文化肌理,一边是用机器学习预测艺术脉搏;一边是数字技术对文化精髓的精准保存,一边是当代语言对传统表达的创新重构。科技绝非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文化DNA在新时代完成转录与表达的催化剂,从而助力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抽芽。这种创新更催生出文化生产力的升维跃迁。《秧BOT》的成功实践构建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据最新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相关技术已应用于12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带动产业规模突破8.7亿元——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生动诠释。

接着涂强老师讲到任何技术创新都应当如嘉陵江水,既要有奔涌向前的动能,更要保持滋养万物的温度。给同学们分享了融合创新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证明,科技不仅是文化的“工具箱”,更是文明的“催化剂”。从非遗数字化到AI艺术共创,从沉浸式文旅到产业生态重构,技术正在以更智能、更互动的方式激活文化基因。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共生——科技让文化走得更远,人文让科技心有归处。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分享了最想守护的山城记忆关键词,也分享关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案例,或者对于科技与文化该怎样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表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科技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师生体悟:
科技为教育插上翅膀,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人文则是教育的灵魂,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滋养学生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通过开展全民思辨活动,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让我进一步明白,科技与人文在教育中缺一不可。科技若无人文,易成冰冷工具;人文若缺科技,会困于传统窠臼。在今后教学中要融合二者,激发学生探索欲,培育其人文关怀,让教育既有科技的创新活力,又有人文的温暖底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全生异科导师 涂强
参加了此次思辨活动,让我感触良多:在学习上,科技是得力助手。在线课程帮助我汲取知识,AI工具帮我提升学习效率,但人文是学习底色,文学经典让我沉淀心境,哲学思考助我突破思维局限,在科技洪流中保持清醒。未来,我会善用科技,也不忘人文滋养,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找到成长方向,书写精彩青春。
——鱼城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冉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