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完满教育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全生异科导师】“异”启智行,“谊”路生辉 ——异科导师林森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次数:

当人工智能邂逅田间耕读,当职业规划对话深夜座谈,全生异科导师林森以“跨界无界,陪伴有为”的育人理念,与异科班学生共同演绎了一场充满创新与温情的“成长协奏曲”。本学期以来,林森老师以“异”为桥,从简历制作到寝室恳谈,从耕读实践到就业指导,与学生共绘出一幅师生共进的育人画卷。

简历里的跨界方程式

为深入培养异科班学生逻辑思维、灵活应变能力,帮助同学们积累面试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异科老师林森通过简历指导、书院主题活动参与等方式,针对异科班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相关活动。“简历不是流水账,而是你个人价值的‘特征工程’。”林森老师指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拆解岗位描述关键词,用数据可视化工具量化项目成果,进一步与职业规划深度融合。此外,林森老师还展示了优秀简历案例,对案例进行了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帮助同学们明确自己简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指导并提出修改建议。

寝室里的成长微积分

林森老师将“寝室走访”升级为“成长解忧驿站”,在多次的深夜恳谈中创造独特的“1+N”对话模式:1个职业发展问题+N个跨界解决方案。“大家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近备考咋样?”“假期出行要注意安全”林老师的暖心问候,瞬间拉近了师生距离。谈心时,未就业同学们倾诉着求职路上的挫折、毕业的压力,也分享着对未来的憧憬。林老师从心理调适、职业选择、公考类型、学士学位授予原则等方向结合亲身经历与行业洞察为学子们拨开迷雾,一句句“别着急,慢慢来”,让焦虑的面庞重展笑颜。

校园里的劳动传承课

一间食堂藏人间烟火,一味美食记录温情暖意。为进一步加强异科师生间的交流,带领学生走出寝室,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4月,异科导师林森组织异科学生参与别都书院开展的“‘行·知’2025 校园耕读文化节”活动。在“全椒宴”制作过程中,师生们化身“辣味艺术家”,以各类辣椒食材为创意载体,通过一次次的颠勺、翻炒,将平凡的辣椒跃升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一道道辣椒菜品,不仅是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更传递出中华民族乐观坚韧的精神内核。

国科大的跨界实验场

2024年4月,重庆移通学院与联手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领域,针对学校第七学期本科生选拔100名同学。自报名通知发布以来,林森老师积极动员异科班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最终4名同学入选“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在8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林森老师从学习情况、校园动态、求职补贴、心理疏导等角度与同学们及时沟通,充分发挥全生异科导师“知心朋友、成长伙伴、人生导师”的育人角色,最终王才等4位同学通过8个月的学习顺利结业,其中谢昇扬同学获评优秀学员,刘少鹏同学凭借优秀表现直接获得项目就业名额,目前已成为项目代负责人。

在这场以“异”为名的教育叙事中,简历不仅是求职的敲门砖,更是自我认知的棱镜;指导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异科导师林森也将继续以这样的创新姿态,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迭代的“开源代码”,让每一份“异想天开”,都能在“谊路同行”中落地生花。

师生感悟:

异科导师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学生的双向“特征工程”,当学生教我用“弹幕式交流”捕捉年轻人思维,我则以自身经历、专业背景为学生打开职业新视窗。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旅程中,这种共生共长模式让师生互为“变量”,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最优解。

——全生异科导师 林森

与林老师的交流中最触动我的,是深夜寝室里那场“反向教学”——我们教他用弹幕文化感受当代年轻人的热评文化,他则以专业背景为我们解释综艺中视听语言及行业背景。这种亦师亦友的前行,让我在跨界碰撞中重构自我认知。

——廊桥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才

林老师在这一年中,多次带我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从刷树到做手工茶皂,再到耕读文化节活动。作为移通学子,那些沾满泥点的裤脚、竹簸箕里跳跃的辣椒、铁锅中翻滚的江湖滋味,早已将“耕以养身,读以明理”刻入我们的血脉。当全椒宴的香气漫过书院时,我突然尝出了文化的重量:辣是川渝人的基因,而土地才是所有滋味的源头。“椒香耕读,烟火传薪”活动虽已熄了灶火,但若岁月再许,我仍愿做那个赤脚踩在春泥里的人。

——南湖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古馨月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