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早上九点,异科导师陈飞宇、潘燕共同带领学生去到合川区凉亭子社区开展“感恩母爱,温暖同行”户外志愿服务活动。师生们以朴实行动为社区母亲们打造专属节日场景,在布置、拍照、助老的细节中,让感恩之情浸润每一个平凡瞬间。

晨光中的“幕后守护者”:积极搭建温暖场地
早上九点,同学们准时抵达活动现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大家迅速投入到场地布置:男生们积极搬运塑料凳,在广场上排列出整齐的观礼区;女生们细致张贴“母亲夸夸墙”主题打卡墙,用透明胶带反复加固边角。当抽奖台、拍照区的指示牌依次就位,朴素的广场已悄然变身充满爱意的舞台。

镜头下的“时光记录者”:定格母亲的专属高光
“母亲夸夸墙”成为全场焦点,志愿者们化身“临时摄影师”,引导母亲们依次站到主题背景墙前:“阿姨,您手里拿这支康乃馨,看镜头!”志愿者们积极地为拍照的阿姨们指导动作,抓拍自然神态。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时,志愿者们轻轻搀扶着调整站位,用手掌托住老人微微颤抖的手臂;对于担心“皱纹太多不好看”的母亲,大家笑着夸赞:“您笑起来特别温柔,比花还好看!”活动中,志愿者们还积极帮助多位老人通过微信将照片发送给子女。“我女儿在广州上班,看到照片肯定高兴。”张阿姨盯着手机里的合影,嘴角始终上扬。

热闹中的“秩序守护者”:让温暖有序流动
抽奖环节掀起了活动高潮,志愿者们分成“引导组”和“服务组”:引导组手持号码牌穿梭在人群中,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到指定区域;服务组在兑奖台核对信息、递送礼品,同时为听力下降的老人逐字复述奖项内容。大家还积极指导阿姨们操作手机发朋友圈等,整个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微笑,用耐心化解老人的困惑,用搀扶传递无声的关怀,让活动既热闹又温馨。


阳光中的“收尾践行者”:让美好善始善终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立即投入到场地整理:拆除打卡背景板、堆叠归位塑料凳、清扫地面杂物等。阳光下,学生们分工协作的身影格外清晰——有人用抹布擦拭抽奖台上的污渍,还有人将剩余的康乃馨送给路过的小朋友。“今天帮阿姨拍照时,有位阿姨塞给我一颗水果糖,说‘谢谢你们年轻人’。”学生顾强说,“原来温暖真的会双向流动。”

这场志愿服务因师生的真诚付出充满力量,当广场恢复整洁,“母亲夸夸墙”上的祝福语仍在风中流淌,那是对母爱的致敬,更是青年与长者的精神对话。学生们用搬凳的汗水、拍照的姿态、讲解的耐心,书写着最生动的感恩答卷:让传统美德在贴近生活的行动中落地,让青年力量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彰显价值。当青春与社区温暖相拥,感恩教育便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文明传承与时代担当的生动注脚。
师生体悟
此次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我深感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的力量。从布置场地时的分工协作,到服务老人时的耐心细致,学生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活动不仅让母爱情怀浸润社区,更让感恩教育从理论走向生活,成为思政育人的鲜活课堂。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社联动,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传承文明、传递温暖。
——全生异科导师 陈飞宇
这场感恩母亲的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了女性这一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不易,还让我懂得了女性真正的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的女神飞天,她们手持的不是花枝而是法器;想起疫情时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口罩上的牡丹绣样与呼吸机数据屏共同闪烁。真正的女性价值从不困囿于某种固定形态,真正的女性力量,是允许自己成为燃烧的野火、奔腾的熔岩,成为所有不可能中长出的那个可能。
——全生异科导师 潘燕
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母爱的厚重与温暖。从协助布置场地到引导亲子互动,看着妈妈们接过鲜花时的感动,我忽然理解“陪伴”是最好的礼物。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主动付出,也懂得用耐心传递善意。未来我会更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也愿用这份热忱继续守护更多温暖瞬间。
——竹逸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顾强
举着相机为阿姨们定格笑容时,发现每位母亲都会不自觉地整理鬓角的白发,理一理头发、扯平衣角。还有一位阿姨特意要求使用美颜相机,原来每位母亲,曾经都是一个爱美的少女。
——竹逸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邴文杰
在“母亲夸夸墙”写感恩寄语时,我卡壳了半小时——平时总觉得妈妈唠叨,真要写又觉得千言万语不够。突然鼻头一酸。原来母爱从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摔倒时永远张开的臂弯,那一刻我终于读懂:所谓母爱,就是把所有温暖都攒成通往春天的路标。
——花果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杨静颜
文 陈飞宇
图 陈飞宇 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