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体验深度交融,引领学生从历史人物的非凡事迹中汲取磅礴精神力量,9月19日下午1时30分,异科导师潘燕携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鱼城书院,带领2024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学生共计30人,一同奔赴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直抵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引导下,学生们沿着展厅精心规划的脉络,如穿越时空隧道,系统且深入地探寻陶行知先生传奇的一生。从他早年辗转求学、苦苦探索教育救国的漫漫征途,到振聋发聩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理念,每一段泛黄却珍贵的文字资料,每一件历经岁月洗礼、承载厚重历史的实物展品,都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他们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立体的认识。那些文字,似跳动的音符,奏响着教育理想的激昂旋律;那些实物,如沉默的史官,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奋斗与坚守。


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将笔墨着重落在陶行知先生来到合川创办学堂的动人篇章。在那个风雨飘摇、黑暗笼罩的年代,陶行知先生心怀“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宛如一位无畏的勇士,毅然决然地踏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他克服了资金匮乏、师资短缺、社会环境复杂等重重艰难险阻,在合川的大地上播撒下教育的希望种子。展厅内精心还原的办学场景,搭配讲解员生动入微的讲述,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切地触摸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完全沉浸其中,时而驻足凝视,目光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先驱的崇敬。他们还不时与同伴轻声交流,分享着内心的触动与感悟;或是向讲解员虚心请教,进一步探寻历史的细节与精神的真谛。
以前在课本里只是抽象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今天来到纪念馆,亲耳聆听他在合川办学的感人故事,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名言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内涵。
——鱼城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婷
陶行知先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顾自身安危,一心扑在教育上,只为让更多的人接受知识、改变命运。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能辜负先生的一片苦心。
——鱼城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向雨欣
参观纪念馆,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执着,他从不退缩,总是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这让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要以先生为榜样,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竹逸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泽杭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原来生活处处都是课堂,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成为一个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
——竹逸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雨曦
此次别具一格的“行走的思政课”,宛如一阵清新的春风,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固有界限,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思想洗礼。它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与教室,而是走进了历史的长河,融入了现实的场景,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悟思政的精髓。
——全生异科导师 潘燕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充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底蕴深厚的文化场馆,精心策划并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文化,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撰稿:潘燕
摄图: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