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 2025 级人工智能专升本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深度理解学校 “四位一体双院制” 育人模式,明晰全生异科导师的职责与价值,全生异科导师王庆于11月12日下午在鱼城书院,面向人工智能专升本1班的29名同学,开展了以“‘异’见‘青’心,携手向前”为主题的异科导师见面会。

“识”途有你,暖场启幕拉近距离
见面会伊始,王庆老师以自身专业背景与实践经历为切入点展开自我介绍,结合所学领域与工作经验和同学们亲切交流,同时明确表达会依托异科导师平台,为同学们提供跨学科成长指导,助力大家突破专业局限、实现全面发展。
随后,异科导师王庆为同学们分发零食,这份贴心的举动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紧接着,分享环节正式开启,同学们按照“姓名 + 兴趣 + 爱好” 的形式逐一分享。起初部分同学略带拘谨,但随着交流深入,大家逐渐敞开心扉:有同学畅谈骑车旅游的见闻与向往,也有同学分享对人工智能算法的探索热情。轻松的分享让现场氛围持续升温,不仅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更快速拉近了彼此距离,为后续深度沟通奠定了融洽基调。

拆解 “异科” 与 “双院”,明晰育人核心
在师生初步熟悉后,王庆老师围绕 “异科导师制” 与 “四位一体双院制” 两大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深度解读,帮助新生建立对学校育人模式的系统认知。
针对 “异科导师制”,王庆老师指出,异科导师制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能以多元视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跨学科赋能, 促进知识整合、激发创新思维、建立合作网络,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视野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学校培育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而 “四位一体双院制” 育人体系,更是本次解读的重点:“四位” 由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协同构成,分别聚焦学生品格塑造、视野拓展、管理思维和专业知识四大核心素养;“双院制” 则实行 “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 的联动机制 —— 书院负责生活管理与文化熏陶,学院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真正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新生清晰把握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逻辑。
知行合一,明晰方向
围绕社会实践开展,王庆老师强调了三大关键要求:一是明确实践目标,需结合自身成长需求设定可衡量的目标,避免实践流于形式;二是合理规划时间,要平衡实践与学业的关系,制定科学的时间安排表;三是注重记录与反馈,通过撰写实践日志、定期总结,及时优化实践方向,让实践真正成为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
在学业与职业规划指导环节,王庆老师对比了大学与高中学习的核心差异,指出大学学习更注重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建议同学们善用人才招聘网、图书馆、在线课程、导师资源等,主动参与学科竞赛、实习等实践活动。同时,他着重阐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学校完满教育、实习实践、就业指导等平台的功能,叮嘱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探索自身兴趣与优势,逐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就业或升学做好准备。

分组协作,共促成长
为提升学习效率与团队协作能力,活动专门设置学习小组分组环节。分组遵循 “随机 + 兴趣” 双重原则:先通过随机抽签确保分组公平性,再结合同学们的学科兴趣微调,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小组长通过民主投票产生,鼓励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主动展现领导才能;明确小组长职责为协调小组活动、督促学习进度、收集成员需求,保障团队合作的高效性。这一环节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也为后续异科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此次异科导师见面会是对 “四位一体双院制”“异科导师制” 的理念传递,也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有社会实践、学业规划的实用指导,更是成为 2025 级人工智能专升本 1 班新生揭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

师生体悟:
此次异科见面会,是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美好邂逅,更是一次携手同行的全新启程。看着同学们带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而来,从最初的陌生试探,到后来热烈交流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共同畅想成长蓝图,我深深体会到异科教育的独特价值。作为异科导师,我既是连接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也是同学们探索多元领域的同行者、破解成长难题的支持者。未来,我会带着真诚与专业,倾听每一份心声,整合跨学科资源,陪伴同学们在交叉领域中发掘潜力、突破局限,在完满教育的路上收获丰盈的成长。
——全生异科导师 王庆
初次踏入异课课堂,与异课导师的第一次见面让我满心好奇。课堂互动时,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绽放。导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让我对这门异课有了全新的认知。我懂得了异课是拓宽视野与挖掘潜力的窗口,要用心钻研、大胆探索。这次课程,让我坚定了在异课学习中全力以赴、追求新知的决心,期待在导师的引领下,与同学们一起遨游知识海洋,留下难忘的学习回忆。
——南海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石炜
文字:王庆
图片: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