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全生异科育人理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搭建跨领域思想碰撞平台,引导青年学子从时代热点中挖掘深层价值、锤炼思辨能力,2025年11月19日下午,异科导师李汶静在鱼城头脑风暴室举办全民思辨论坛暨异科育人主题活动。活动以“异科导师领航+跨学科学子共研”为核心模式,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李汶静老师牵头,带领学生围绕“鸡排哥现象”展开沉浸式、多维度的深度思辨。
活动伊始,李汶静导师以极具互动性的提问迅速激活跨专业交流氛围:“有多少同学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鸡排哥的视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金句还是坚守的细节?”现场学子踊跃举手、积极分享,瞬间拉近了热点现象与跨学科探讨的距离。随后,李老师结合详实的案例素材,向同学们完整梳理了鸡排哥李俊永的创业坚守之路:这位48岁的前瓷厂工人,在景德镇的市井街头坚守炸鸡排生意9年,双手布满常年油炸留下的油烫伤疤痕,平均每日站立7小时、工作12小时,一年难有休息。即便面临食材成本上涨、热度席卷全网等多重变化,他始终坚守“学生5元、散户6元”的亲民定价,坚持选用鲜鸡胸肉现炸、每日更换非转基因油,拒绝预制菜,甚至主动公示食材与油品检测报告;同时,他以“油温180度,美味不等待”“做完你的做你的”等幽默金句,为排队顾客提供情绪价值,最终于2025年9月凭借真实鲜活的短视频内容意外爆红,获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成为兼具烟火气与正能量的城市文化符号。

基于跨学科视角,李汶静导师带领同学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质,提出“长期积累+偶然触发+多方助推”的核心逻辑:鸡排哥的爆火,既源于6元鸡排承载的“600元情绪价值”——以真诚互动破解快节奏生活中的情感焦虑,精准击中大众对简单快乐与被重视感的需求;也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算法精准推送与用户二次创作的病毒式传播,单条“暴雨天出摊”视频播放量破亿,相关语录被改编为“职场状态模拟器”等衍生内容,实现从个体IP到全民符号的升维;更离不开景德镇官方的正向赋能,通过划定固定摊位、接入文旅监管系统、开展20项食材检测并授予“小餐饮质量安全示范标杆”等举措,实现了草根摊主与城市文旅的双向共赢。
思辨环节成为整场活动的高潮,在老师的引导下,跨学科学子们分组围绕“情绪价值在消费场景中的商业转化”“城市治理中草根IP的培育与赋能路径”“流量时代‘不加盟、不直播、不限量’的反套路经营能否持久”“鸡排哥现象对青年成长的启示”等核心议题展开激烈讨论。来自经管学院的同学结合市场营销知识分析“鸡排哥工作法”的可复制性,工科同学从运营效率角度探讨其规则创新的优势,文科同学则聚焦现象背后的社会情绪与文化价值。小组代表发言后,现场还开展了辩论式互动,不同观点的碰撞让探讨更具深度与广度,同学们在交流中打破学科思维定式,收获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活动尾声,李汶静导师进行总结升华,提炼出三大核心启示并与异科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对个体而言,无论是创业还是学习,都需以规则意识与品质坚守筑牢根基,用真诚互动凝聚情感共鸣;对城市发展而言,原生“生活家”与市井烟火气是文旅创新的宝贵资源,柔性治理与精准赋能能实现个体价值与城市品牌的共生;对流量经济而言,真诚比套路更长久,克制变现比无度消耗更能穿越流量周期。她强调,鸡排哥现象重新定义了“成功”的内涵——不是一夜暴富的流量神话,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真诚,这与青年学子的成长路径高度契合,鼓励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中坚守初心、脚踏实地。最后,同学们以“一句话总结启发”的形式分享感悟,纷纷将“真诚是流量时代的硬通货”“坚守品质方能行稳致远”等感悟写在便签上交流,现场氛围热烈而真挚。

师生体悟:
这场跨学科思辨活动,让我看到了不同专业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经管学生的商业洞察、工科学生的逻辑分析、文科学生的人文思考,恰好与鸡排哥现象的多维度价值相呼应。我们以热点为桥,不仅解读了“流量破圈”的逻辑,更传递了“价值坚守”的内核。对异科育人而言,这样的活动既是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也是引导学生将社会观察与自我成长结合的纽带。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同学们在思辨中学会用多元视角看世界,用坚守态度做事情。
——全生异科导师 李汶静
以前刷鸡排哥视频只觉得有趣,这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从“运营规则”角度拆解了他的成功——“学生优先”“12点后加价”“限购2份”,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其实是精准的需求匹配和效率调控。和文科同学交流时,他们提到的“情绪价值”也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工科关注的“规则”和文科重视的“情感”,能在一个炸鸡排摊位上完美融合。这对我以后做工科设计很有启发:技术不仅要实用,更要贴近人的需求。
——花果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周琴喻
文字:李汶静
图片:李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