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便觉长风浩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八说·辅导员说育人”系列第5期,见证着三位辅导员用爱与智慧守护学生成长,见证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春播实践种希望,秋收就业绽光芒
“从基层起步,于实践中成长,方能在青春的田野上收获希望。”——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苟凡铖老师

苟凡铖老师深知就业是学生未来的关键,从大一开始便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坚信,就业不仅是学生的饭碗,更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端上像样的饭碗,苟老师从学生入学起就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要求他们提交实践报告。他通过这些报告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进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田绍琨是苟老师众多成功案例中的典型。大一那年,田绍琨的暑假堪称“现实版流浪地球”。他背着双肩包在深圳的烈日下骑着共享单车,四处投简历却毫无回应,最后只能在深圳的一个小区当保安。然而,苟老师通过实践报告了解到田绍琨的经历后,鼓励他从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寻找机会。田绍琨在保安亭里学会了观察小区管理的逻辑,培养了耐心和责任心。后来,他凭借这些能力进入360公司,带着五个清北博士做项目。他常说:“保安亭的灯光和写字楼的落地窗一样亮。”苟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学生技能的孵化场。

苟凡铖老师总结道:“就业和创业从来不是单选题。基层经历是隐形学历,斜杠青年能敲开更多门。”他用这些故事告诉学生,青春的剧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把就业指导做在日常、落在实处,再平凡的起点也能走出闪光的轨迹。
真诚交流驱迷雾,温暖陪伴引前行
“真诚的交流是驱散迷茫迷雾的微光,温暖的陪伴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贾雪梅老师

贾雪梅老师坚信,真诚的交流是辅导员最温暖的育人力量。贾老师常说:“陪伴成长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同在,更是心灵上的同频共振。”她通过真诚的交流,放下“管理者”的姿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靠近学生。她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感悟甚至曾经的困惑,从而建立信任的桥梁。这种信任是有效沟通的基石,也是育人工作得以“入心”的关键。

面对因学业压力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而陷入困境的学生,贾老师没有选择简单的说教,而是与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对话。贾老师用自身大学面临的类似经历鼓励学生,用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一段基于理解的建议,帮助学生重新找到方向。面对内向的学生,贾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告诉学生:“我相信你能行”,通过通过真诚的肯定、具体的赞赏和基于观察的潜力分析,唤醒学生的自信,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突破边界的动力。

贾老师深知,辅导员的真诚交流或许无法直接解决所有难题,但它能提供一种至关重要的养分——被理解、被信任、被看见的温暖与力量。这份力量能帮助学生在逆境中站稳脚跟,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自我怀疑时重拾信心。
冲突化解促成长,情绪疏导育新人
“冲突背后是成长的契机,情绪疏导是育人的智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文静老师

李文静老师分享了冲突背后隐藏的成长密码,成长不仅仅源于高光时刻,更存在于处理突发事件、心理问题学生、危机事件以及与学生产生冲突之后的心理成长和价值转变中。

李老师分享了一段疫情期间的一次送餐故事。疫情期间,学校为学生送餐,但由于预估不足,部分学生没有按时吃到热菜,只能吃自热米饭。学生们的不满情绪迅速升级,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指责学校和辅导员。李老师面对学生的误解和攻击,感到委屈和不解,但她很快意识到,情绪管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随后,李老师迅速冷静下来后,主动与学生沟通,复盘事件经过,承认处理不妥当之处。她通过私聊安抚学生情绪,解释学校的难处,并承诺会反馈问题、改进工作。最终,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过激,向李老师道歉。李老师总结道:“情绪疏导是关键,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在后续工作中,李老师更加注重沟通技巧。她学会了理性回应,避免对抗。

李文静老师说:“冲突背后的心理成长是辅导员的必修课。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行为会反馈给学生,他们也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去处理问题。”她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和自己都学会了情绪管理,明白了批评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升级矛盾,并相信辅导员的成长密码都蕴含在各种冲突之后,而这些经历也让她更加成熟和专业。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