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志愿服务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通信志愿】|“粽香传情,睦邻安康”白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圆满举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白鹿课堂支教社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第416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5-26 浏览次数: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为提高居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扎根传承,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共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白鹿课堂”支教社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专项支队于2025年5月23日前往白鹿山社区成功开展了“粽香传情,睦邻安康”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76人,受益人数131人。

社区广场上,温暖的阳光洒落在精心布置的活动现场。社区负责人声音洪亮地讲解着规则。本次活动由“艾草香囊DIY”“福气到手”“投壶雅趣”“巧夹盘中粽”“粽艺大比拼”五个游戏组成。居民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艾草香囊在端午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驱邪避害、祈福纳祥、生命敬畏与情感联结的具象化符号。居民们围在长桌前,手中五彩绸布与丝线在指间翻飞。几位银发奶奶将晒干的艾草捻成细碎,混入薄荷、薰衣草装入锦囊,艾草清香混着粽叶的甜香在空气中浮沉。

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当然也就少不了“福”气了,居民们蒙着双眼,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慢慢的走到“福”字面前,当第一双手触到洒金宣纸的刹那,围观群众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个既沿袭了“摸福”古俗又充满新意的社区活动,不仅让留守老人感受到节日温情,更让年轻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粽香里的欢声笑语,正编织着新时代的端午记忆。

投壶的起源折射出中国古代 “礼下庶人” 的文化演变——从贵族专属的礼仪,逐渐演变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并在当代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重现活力。居民们拿起箭,全神贯注的向壶中投去,锻炼了居民们的手眼协调和耐心。甚至有一位叔叔使用“赌博”法,将十支箭一次性“梭哈”,最终得到了十进七的成绩,得到了五张刮刮乐。

在这个活动中,居民们从一个盘子中将粽子道具夹到另外一个盘子中,考验了居民们的速度和专注力。参赛者们全神贯注,手持长筷,迅速而小心地夹起“粽子”,不少参与者手忙脚乱,却热情高涨,居民们在此次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更突出了端午节喜悦的气氛,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包粽子比拼区,经验丰富的阿姨们相互比拼,看一看谁的粽子包的又好看,又好吃。大家围在一起,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压紧实、封口、扎捆,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就在大家手中诞生。孩子们也在家长的陪伴下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传统民俗的乐趣。

此次端午节主题活动,不仅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更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负责人毛艺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



编辑:王靖涵 易巧巧

摄影:杨智 王靖涵

编辑:蔡涛

复审:陶小红、陈怡静

终核:李文静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白鹿课堂支队供稿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