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完满教育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全生异科导师】阅读商业传奇 赋能实践成长——异科导师陈飞宇开展“大咖阅读+社会实践报告填写指导”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次数:

5月14日,异科导师陈飞宇带领学生在南湖书院声影活动室开展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导向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大咖阅读分享”和“社会实践报告指导与答疑”为核心,通过师生共学共研的形式,助力学生在理论浸润与实践规划中提升综合素养。

一、大咖引领:从奋斗历程中感悟创新精神

活动伊始,陈飞宇老师以中国动画电影领域的“破局者”——“饺子”导演(杨宇)为切入点,分享其创业历程。从早期自费创作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斩获国际奖项,到历时八年打磨出票房奇迹《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导演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展现了创作者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不被定义、敢于归零”的职业态度,引发学生对“热爱与坚持”“创新与风险”的深入思考。

随后,两位学生代表熊良杰和王家欣分别围绕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创业经历展开分享。通信工程2024级卓越14班的熊良杰分享到:《雷军传》对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强调了梦想的重要性,雷军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业梦想,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从未放弃,这启示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其次,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机会,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此外,雷军在团队建设上的智慧,如重视人才、注重团队文化,也让我们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成功的关键。最后,他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反思能力,教导我们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这些启示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普通职场人士,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信工程2024级卓越14班的王家欣主要分享了雷军的成功之处及对个人的启示,分享内容主要为雷军的成功哲学,包括顺势而为、精准洞察等;介绍了他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天才学生起步,在金山完成商业蜕变的职业生涯;还阐述了小米凭借“铁人三项”模式、性价比策略崛起,以及全球化布局、生态链构建等历程;此外还分享了雷军包容合作的管理哲学、面对挫折的“动态坚持”态度。最后从雷军经历出发,探讨反思机遇主义、应对变革时代的方法,如顺势而为、保持自主性、学习适应、合作共赢等。

二、社会实践指导:助力实践报告书写,护航实践之旅

大咖阅读分享结束后,陈飞宇老师将重点转向社会实践报告的指导与现场答疑。她详细讲解了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规范,从报告的格式要求、内容框架,再到深入的实践总结与反思,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陈飞宇老师强调:“社会实践报告是对我们实践过程和成果的重要呈现,一份高质量的报告不仅能体现实践的价值,更能帮助我们在总结中获得成长。”随后,陈飞宇老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了摸排,针对部分同学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实践内容空洞、逻辑不清晰等,进行了一对一的耐心指导,为同学们后续顺利完成报告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活动成效:以分享促启发,以指导强落地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通信工程2024级卓越14班张洪瑞说到:“从饺子导演的‘非科班逆袭’到雷军的‘技术+战略’双驱动,这些案例让我明白,成功没有固定模板,但热爱与坚持是共通的底色。”而关于实践报告的指导,通信工程2024级卓越13班谭靓瑜表示:“老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选题要‘能落地、有温度’,后续会聚焦具体问题优化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

陈飞宇老师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将大咖们的成长智慧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认真对待社会实践,通过实践锻炼能力,在阅读与学习中拓宽视野。”未来,陈飞宇老师还将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组织更多丰富多样的活动,助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

师生体悟

我深感此次“大咖阅读”活动是浸润心灵的成长之旅。同学们在共读大咖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主动探寻字里行间的思想光芒,同时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同学们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更让经典背后的创新精神浸润学生心田。期待同学们以大咖阅读为起点,让书香成为青春底色,在持续的阅读与思考中拓宽人生视野,以更丰厚的学识底蕴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全生异科导师 陈飞宇

在这次异科活动分享“雷军与时代共振的‘非典型’成功学”大咖阅读,我惊叹于雷军对风口的精准把握。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商业视野,还让我学会从时代趋势中找机遇。在听完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实践报告后,明白其需理论实践结合,我也更清晰如何将实践经历有条理地呈现,这为接下来社会实践报告撰写提供思路。

——花果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家欣

今天的大咖阅读分享会启示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其次,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机会,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此外,在写社会实践报告的方面我知道了之前没有在意的一些细节与排版。

——竹逸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熊良杰

图/文 陈飞宇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