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通信动态】润泽心灵,点亮未来 ——八说·辅导员说育人系列第4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7-12 浏览次数: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辅导员们用他们的爱心、耐心和智慧,陪伴着学生一路成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八说·辅导员说育人”系列第4期记录下辅导员润泽心灵、点亮学生成长之路的育人故事。

“教育不是标准化的模具,而是点亮每个孩子独特光芒的火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段沛言老师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只是花期不同。”这是段沛言老师在育人实践中始终秉持的理念。她深知,学生群体是多元的,有乖巧听话的学生,有活泼好动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有内心敏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面对这些不同特质的学生,段沛言老师没有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守护每个学生的成长。

对于乖巧听话的学生,段沛言老师像春雨般细腻无声,尊重他们的顺从天性,同时主动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她创造开放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牵头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突破思维定式,培养独立判断的勇气。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段沛言老师摘下预设的“问题标签”,看到他们好动背后的活力与创造力。她为他们量身打造“责任岗位”,如让爱打闹的学生负责班级体育器材管理,让爱插嘴的学生担任课堂讨论主持人,用明确的职责边界引导他们将精力转化为行动力。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段沛言老师成为最耐心的倾听者和守护者,用专业的共情能力搭建信任的桥梁。她放下“教育者”的姿态,陪伴学生一起探索解决路径,如和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一起制定“每日小目标清单”,用微小的成就感逐步重建自信。她注重与专业心理老师的联动,为学生争取更科学的帮助。

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而是因材施教的引导。当教育方式呼应学生的天性与需求时,每个学生都能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定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胡玲丽老师

“问题学生”这个标签,常常在不经意间被贴在某些学生身上。然而,胡玲丽老师在实践中深刻反思:“问题学生”究竟是谁定义的?是我们无意识贴上的标签吗?她意识到,贴标签的行为虽然便于管理,但却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这些标签往往是社会标签、认知偏差和简化管理的合谋产物,而高效管理并不等于正确的教育。

为了撕掉标签,看见背后真实的人,胡老师充分运用“3F工作法”:Fact(事实)、Feeling(感受)和Focus(焦点)。在与学生交流时,她首先不带评价地记录行为,如“本周缺课2次”;然后解读行为背后的情绪,是焦虑还是逃避;最后挖掘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如“缺课”可能是“听不懂”或“自卑”。通过这种方法,她发现,只要不预设“问题学生”的标签,很多学生其实只是普通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可能性。

当我们停止定义“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才真正开始解决。教育的本质不是修正缺陷,而是唤醒更多可能。作为辅导员,应该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学生,用真诚的言行与他们同行,就能发现每个学生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学生是成长的主角,辅导员是学生幕后的最大助力。”——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杨文静老师

杨文静老师在育人实践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理念:把C位留给学生。她认为,辅导员的角色不是“保姆”或“宝妈”,而是“引路人”和“赋能者”。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成长舞台上的主角。在学生管理和板块工作中,她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体验、发展和成长。

在学生干部搭建中,杨文静老师让每个年级长负责自己的板块内容,与所对应的班委建立小群,制定自己的规则。她没有过多干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在艺术板块的舞蹈大赛中,她更是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当学生们提出想跳自己选择的舞蹈时,她毫不犹豫地支持,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让他们在舞蹈中掺杂自己的想法去改编。最终,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过程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主体意识。

把C位留给学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精心搭建舞台框架,提供资源支持、建立容错机制、设计适切引导。当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时,他们的勇气、智慧和责任感会被充分激发,而辅导员的“退”,恰是学生主体性蓬勃生长的广阔天地。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而看见就是最好的鼓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林燕老师

李林燕老师在育人过程中,特别注重“看见”学生。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无论是学习上的小成就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赞赏。因为“被看见”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期待,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

李林燕老师分享了自己“看见”学生的几种做法。首先,要具体的看见,不能敷衍。当学生拿着绘画作品来展示时,她会仔细观察,具体地赞美:“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得真好,你一定用心思考了很久吧?老师感受到了你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样的赞美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注和认可。其次,要有艺术的看见。她认为,“看见”学生并不是要刻意夸大或者美化他们的表现,而是要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轻轻拍拍肩膀,这些简单的肢体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她还会适时设立奖励政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最后,要有期望的看见。她鼓励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看见”,既是对学生现有成就的认可,又是对他们未来成长的期待。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当我们用心“看见”学生时,就能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动力。



编辑:蔡涛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

Copyright ©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