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蝉鸣,凌霄花开。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八说·辅导员说育人”系列第3期记录下2021级专升本的四位辅导员的育人故事。他们即将送别大四毕业生,目送他们奔赴人生的下一程山海。
“最好的教育是赋能,赋予学生无尽的能量,让他们如星辰般发光发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陈颖老师

陈颖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将“问题学生”转化为追梦青年。去年,陈老师遇到了小Z同学,他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成绩不理想,还因打架被约谈。陈老师意识到严厉批评对小Z无效,转而关注到小Z作业完成不错这一优点,以此为切入点与小Z深入交流,了解到小Z特殊的家庭背景。此后,陈老师持续关注小Z,只要听到他的好表现,就及时夸赞和关怀,最终小Z顺利毕业并进入理想公司。
在育人过程中,陈颖老师注重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探索互联网+学习新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与学生实时交流,建立“一生一册”台账,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上,将自己定位为辅导者,认真倾听学生心理需求,建立预警管理机制。就业指导方面,注重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制定就业方案。

陈颖老师用“情”育人,亲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提升学生的信任感和幸福感,同时运用数字化载体赋能,开创精准育人新模式,推动学生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黄文艺老师

作为新入职的老师,黄文艺老师分享了自己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转变历程,为我们讲述一场关于变与不变的成长叙事。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校园的热爱和育人初心。学生时代,作为学生仅仅需要完成个人学习任务,关注个人学业成绩和梦想;走到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职业规划指导、日常事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节奏也从规律作息变为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然而,学生时代担任班级干部服务同学,延续到如今服务学生、守护学生成长的责任始终在肩,并且愈加坚定。

“变”的是沟通方式,“不变”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学生时期与他人平等分享交流,而作为辅导员,既要以朋友身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烦恼,又要以老师身份给予正确引导,在亲和力与权威性之间找到平衡。黄文艺老师坚信,无论沟通方式和角色定位如何改变,真诚是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帮助他们
在未来,黄文艺老师将继续适应角色转变,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坚守初心与责任,用真诚和爱心陪伴学生,与他们共绘青春篇章。
“用真诚叩开学生心扉,成为‘刺头’学生成为信任的伙伴。”——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刘国庆老师

刘国庆老师来到移通学院小半年,带学生经验较少,但有一个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小L同学性格怪异,是班里的“刺头”,不听话、不服从、特立独行,例如不买医保、拓展训练不买保险、上课与老师起争执等,班长和团支书更是对小L同学是束手无策。
然而,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去年12月的一个寒冷周末。小L同学下楼梯不幸摔伤导致骨折。刘国庆老师当时不在学校,于是她紧急联系班长和团支书,让他们带小L同学去校医院检查,后又送至合川医院。第二天,刘国庆老师紧急赶回学校,小L同学打完石膏后需回寝室静养,但寝室在5楼,小L同学行动不便,吃饭成了难题。刘国庆老师主动承担起送饭和物资的任务,因为当时学生大多去实习了,且小L同学性格特立独行,连朋友都不愿帮她带饭。

这次事件后,小L同学对刘国庆老师心生感激,开始主动找刘老师聊天,话题不再尖锐,分配的任务也全力配合,还帮助班级同学积极就业。刘国庆老师通过这次经历,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育人工作不是停留在宏大理论之上,而是俯下身子、深入学生群体,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支持和鼓励。这些分内之事却能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让她找到了作为辅导员的价值与认同。
“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安全无小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孙怡老师

孙怡老师分享了一个关于识别和干预新型传销的真实案例。主角是学院的小 A同学。起初,小A回校修改论文表现正常,但5月26日,一条同学的预警信息引起注意。小A声称在成都做视频剪辑,却无法提供公司名称和办公照片,工作由专科朋友介绍的“工作室”,这很可疑。而且他变得沉默寡言、身形消瘦,频繁向同学借钱,却三个月没向家里要生活费,还极力拉拢同学加入。舍友小赵去“考察”发现,他们住在群租房,室友身份可疑,闭口不谈工作,只带新人吃喝玩乐。
孙怡老师意识到必须建立“三线联防”预警网络。第一线是同学守望,培养安全信息员队伍,关注学生异常消费等预警信号;第二线是数字追踪,核查就业材料真实性,关注社交动态变化;第三线是家校联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享异常行为清单。发现异常后,孙怡老师采取“破局五步法”:隐蔽接触,以论文修改为由试探;多方印证,收集同学、家长等渠道信息;固定证据,保存借款记录等关键证据;专业介入,邀请小A父亲参与研判;妥善处置,家长以家中有急事为由让学生脱离传销组织。

此案例给孙怡老师三点启示:一是将反传销教育纳入职业规划课程,提升学生辨别能力;二是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防骗技能;三是建立成长导师制度,填补学生情感空缺,防止被传销组织迷惑。孙怡老师呼吁,只要织密预警网络,掌握干预策略,就能守护学生安全,筑牢思想防线,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蔡涛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